5月10日上午,薛禹勝院士為我校相關學科師生作“復雜系統整體還原認識論中的多層映射”的報告。校黨委副書記顧春華出席。系統科學學科帶頭人高巖主持會議。
“立體幾何添加輔助線,這個過程,就是減熵的過程。每添加一個輔助線,都會使我們的理解更靠近答案。”報告中,薛禹勝院士通過生動的案例,樸實詳盡的語言,深入詳細地向大家介紹了整體保熵還原方法論。他指出,對復雜問題的認識過程,可以分為兩個緊密相關的環節,即“對普適的認識論”及“對具體問題的定性研究”。首先,增加時間維(增熵的過程),再在全局保熵的前提下,將復雜系統的整體演化信息逐步降維到標量指標(減熵過程)。那么,如何從模型空間轉化到整體還原指標?經過實驗對比,他給出答案,通過狀態空間、整體軌跡空間、各模式解耦的相平面集、各模式分時段機制指標、各模式的指標這樣一個路徑,達到整體還原指標。他強調,每個平面只需保留所有序參數對單個模式的影響,而整體信息則由全部模式的像平面共同承載。同時,單個模式行為的標量指標,可在相應的相平面獲得。
互動環節,薛禹勝院士與參會師生就整體還原思維進行熱烈地探討,現場學術氛圍愈加濃厚。
最后,薛禹勝院士向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腳下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人生也是一樣,看似捷徑卻會遇到瓶頸。踏踏實實不忘初心,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他指出,做學問也如此,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懷,也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
大家紛紛表示,兩個小時的報告受益匪淺,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中,將科學家精神學深、學精,孜孜求索,勇攀高峰。
顧春華總結發言,感謝薛禹勝院士百忙之中,來校為師生帶來精彩報告。整場報告既高屋建瓴,又貼近實際,薛院士是一位有著堅定科研理想、潛心鉆研的科學家,一直以來潛心科研,追求真理,做出很多創新性科研工作,希望未來我校師生與薛院士多進行學術交流探討,開闊學術視野,啟迪創新學術思想。
薛禹勝院士作報告
顧春華總結講話
與會師生合影
(院士簡介:薛禹勝,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系統科學學科博士生導師,穩定性理論及電力系統自動化專家,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電力系統自動化》主編和《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 (MPCE)》創刊主編。開創時變非線性運動系統穩定性量化理論。發明的EEAC理論與算法攻克了電力系統暫態穩定性量化分析的世界難題,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唯一得到理論證明并實現工程應用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發了該領域中國獨有、全球引領的大電網停電防御體系(WARMAP),成功應用于我國90%的省級以上電網。提出了能源的信息物理社會系統(CPSSE)框架以及電力主動支撐能源轉型的整體解決方案,為國家、地區以及能源企業的清潔轉型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支撐。到2022年底,共出版著作7部,發表國內外高水平學術論文726篇,授權發明專利60項。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學術專著《運動穩定性量化理論》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江蘇省首屆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