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5日消息】
近日,由上海理工大學智慧應急管理學院與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聯合舉辦的首場學術活動——“上理學堂 | 杰出校友主題分享系列講座”開講。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指揮協調處二級主任科員、2017級MPA(公共管理碩士)校友楊笛,應邀帶來主題為《“一網統管”,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報告。管理學院院長、智慧應急管理學院執行院長趙來軍,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蒲瑩瑩,以及來自智慧應急管理學院、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EDP中心、專業學位教育中心的近百名師生參加了講座。本次活動由趙來軍、蒲瑩瑩聯合主持。
蒲瑩瑩致歡迎詞
楊笛曾深度參與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臺建設,并協助打造城市運行數字體征等多個重點創新應用場景。他從超大城市的規律和特點,“一網統管”的概況和實踐探索三方面,分析了上海建設背后,剛性規則和柔性執法。
楊笛作主題分享
對于城市社會而言,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變量,千萬級人口之間的交互效應帶來創造性、復雜性、不確定性的指數級增長。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的交互帶來了新的創意與機遇,城市系統效應往往超越了人類的預知和應對能力。楊笛認為,通過實踐,上海探索出“以治理數字化推動治理現代化”的新模式。即通過“一網統管”打破傳統管理矩陣結構,以“三級平臺、五級應用”為核心,筑牢“王”字型城運架構,完成本市級、區、街鎮三級城運中心建設,以相對最小成本,解決突出問題,取得最佳綜合效應,實現線上線下協同高效處置一件事。
有同學提問,“一網統管”與傳統管理有什么區別?楊笛形象舉例:“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個在線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各部門之間資源共享,一批既懂技術又懂治理的‘斜杠人才’不斷涌現。在技術的加持下,城市治理問題發現率不斷上升,效果日益改善。”具體應用中,如遇到大風、降雨氣象災害,節假日大客流等情況時,可通過科技手段加強洪澇、火災、地震等災害防御,做好氣象服務,提高應急救援和防災減災能力。找出需要幫助的人群,筑牢魔都屏障。開放、多元、多樣、包容、聚變的科學治理體系,是應對不確定性和增強城市韌性的必由之路。
活動現場
報告最后,楊笛感言:“智能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實戰管用、群眾滿意才是我們真正的追求。”通過“政府多跑腿、市民少跑腿”,更快速高效地解決問題,提升居民的滿意度和歸屬感,體現精細化治理的溫度。守護市民歸家路,保障“菜籃子”健康,提升應急管理體系的安全韌性,是每一位從事相關工作者的赤誠之愿。同時,他鼓勵在座學弟學妹勇于追夢,不斷嘗試,勇擔時代責任。年輕就是最大資本,雖然有很多不確定性,卻也擁有更多可能。
整場講座層次分明,案例鮮活,信息量豐富,對師生了解上海城市治理、“一網統管”、智慧防災減災等具有很好的參考性和指導性。楊笛幽默風趣的演講風格深受師生歡迎,現場氣氛活躍熱烈,笑聲不斷,大家表示收獲頗豐。上理MPA校友、上海市公安局指揮中心指揮長吳榮良,普陀區公安分局法制科民警鄭川,一起返校參加講座,就自身專業領域與在座師生進行交流互動。
交流互動
趙來軍表示,為不斷推進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現代化水平,許許多多人在背后默默付出,堅守崗位。作為學子,更應學好本領,向優秀校友看齊,為城市建設發光發熱。他指出,上理智慧應急管理學院致力于聚焦應急管理領域理論前沿與管理實踐難題,打造集應急管理智庫、科研中心、服務中心、教育基地和國際合作“五位一體”的智慧應急管理產教融合大平臺,共同為長三角應急協同和中國特色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貢獻上海經驗和上海方案。
趙來軍總結發言
講座結束,智慧應急管理學院教師代表出席校友座談會,就基層信息化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城運中心在應急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基于信息化系統的意見問題反饋以及信息化系統在風險防范和態勢研判中的應用等方面展開深入交流。本次講座是智慧應急管理學院成立以來舉辦的首場學術活動,趙來軍、何建佳、黃中意等智慧應急管理學院老師與楊笛校友合影留念。
校友座談會現場
合影留念
轉載自:央廣網(https://edu.cnr.cn/gc/20230515/t20230515_526252122.shtml)